担任黑龙江牡丹江市的科技特派员已经有3年时间,期间赴林口、宁安等县市服务过多次,每次的服务的形式、内容都不太一样,给我的感触也有不同。
最近一次的下乡服务是前天与单位做食品加工和中草药种植的两位老师去林口县,这次对接服务了两个镇,期间的一些交流,让我对农村发展产业面临的问题有了更直观且深刻的认识,我个人觉得从他们口中得到的信息反馈是真实的,而且很具有代表性。
(资料图片)
在成行前,第一个对接单位的负责人明确提出需要鲜食玉米栽培相关的知识,为此,我和另一位做食品加工的科技特派员老师认真做了一番准备。
在上午十点钟左右到达地点后,当地的负责人直接把我们3个人引进了一个小会议室,大约5分钟后,参与培训的大约10位学员落座,负责人介绍说他们都是当地做鲜食玉米有一定规模的企业负责人,其中包括当地规模最大的一名企业家,他每年鲜食玉米的加工量在1500万穗。
做食品加工的老师通过ppt介绍了鲜食玉米加工的流程、注意事项、关键技术要领,期间我认真观察了几位企业负责人,他们听的很认真,有一位年龄稍大的孙姓负责人,还不断用笔在笔记本上做着记录(后来得知他不会用智能手机),他们的听课状态让我明显感觉到,只要传授的知识与信息,与受培人员的需求密切衔接起来,类似的培训与服务才能发生应有的化学反应。
按照以往参加各种助农培训的经验,效率更高的培训应该是直接与受培人员对话问答式的交流,这样就更能了解他们的需要,并更便捷的解决他们的问题,同时作为特派员也能从他们口中获得基层生产的一些真实状况。
不出意料,在接下来对话式的交流中,受培人员的话匣子一下被打开,在我给他们解答了提高玉米品质的途径、预防倒伏的方法、施肥结构调整等方面的问题后,话题逐渐转向鲜食玉米的产业发展问题。
鲜食玉米市场火爆,而当地年加工量1500万穗的这位企业家,起初原本是养牛起家,他现在具有完整的鲜食玉米生产线。能先人一步吃到鲜食玉米的红利,首先得益于他敏锐的商业嗅觉和敢闯敢干的勇气,除了这些个人因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他养牛的规模达到500头,这样可以以青储玉米的形式消化鲜食玉米采收后形成秸秆,同时可以获得官方补贴,堪称一举三得。
他的这种优势,本地人很难效仿,因为有相当体量的养殖规模做支撑,收青储玉米这一块,他可以获得相关的政策补贴,但是其他人或企业很难满足养殖数量要超过300头牛的这一基本线;另外,鲜食玉米从采收到加工处理完毕,对时间要求非常严格,必须在4个小时内完成,否则口感、风味品质将会大打折扣,因此,对建厂选址要求很高,并且需要有收获机械作为保障,这一点对其它企业也很难。
鲜食玉米的市场行情持续看好,但是我国种植鲜食玉米足有条件的地区只有新疆和黑龙江,新疆的优势在于光照时间长,而黑龙江的优势则在于黑土地和昼夜温差大,这种天然的优势,在其它地区无法满足,因此两地发展鲜食玉米的天然禀赋堪称独二无三。
但是鲜食玉米对收获建厂等方面的严格要求,以及相关的补贴标准设定,却让很多人守着金土地却收不到金疙瘩。
除此之外,目前做的比较好的鲜食玉米的加工企业也有自己的担忧,主要是觉得势单力薄,好景难以持续,毕竟,一旦有资本较大的企业进入,他们的竞争力就会显得很脆弱,而且这个行业在满足基本的硬件要求之后,其实门槛儿也并不高。
不过,这个问题的解决还是在交流中找到突破口,那就是制定标准。
目前鲜食玉米的行业标准也只吉林省有,在黑龙江尚属于空白,如果黑龙江本地能有相关标准出台,那就可以对本地的鲜食玉米行业以排他性的形式形成一定保护,不过标准的制定,并非一撮而就,而且中间涉及到一些程序、费用,更关键的是还需要本地鲜食玉米行业的头部企业齐心合力才能做成,这中间沟通协调工作很需要功夫和智惠。
在培训交流结束后,与官方负责人交流的时候,我提到标准缺位,是一个着眼长远的机会,看得出负责人也意识到这一点,并且有意着力推进这项工作,但是也提到他的担心:各家企业都有自己秘不示人的经验和技术,要是制定标准让他们分享出来,其实也并不容易。
结语
鲜食玉米是这几年农产品领域堪称现象级的“爆款”,也是黑龙江利用得天独厚优势为力耕黑土地的农业生产者创造更理想收益的难得契机,但是天然禀赋优势能否转化为收益,不仅需要头脑灵活的企业家引领潮头,需要职能部门着眼长远整体布局产业,统筹发展,而更为关键的是需要整个行业资源整合,抱团发展,而不能只看到眼前的短期效益。
对此,你怎么看?